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阐释了人与自然、保护与发展、环境与民生、国内与国际等关系,是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。贵州作为中国南方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,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,积极探索山地生态文明建设新路,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宝贵经验。
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贵州山地绿色发展实践的理论基石
贵州山地和丘陵占全省面积的92.5%,是典型的山地省份;生物多样性丰富,是中国南方重要生态功能区,同时也是长江、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。贵州的生态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本省可持续发展,对长江经济带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贵州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,强调“贵州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,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新路子”。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。贵州积极探索经济生态化路径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,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良性互动。在生态农业方面,充分利用山地生态资源,发展有机农业和特色山地农业,推广绿色生产技术,打造贵州茶叶、刺梨等一批生态农产品品牌。在生态旅游方面,依托丰富的山地生态旅游资源,发展山地旅游和生态观光,提升旅游服务质量,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生态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。在绿色工业方面,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,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,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,推动工业经济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。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环境就是民生,青山就是美丽,蓝天也是幸福。”贵州通过多种方式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、绿色出行、绿色居住的良好风尚。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,开展生态文明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企业等活动,普及生态文明知识,传播生态文明理念,提高了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。在绿色生活方式倡导方面,开展绿色创建活动,引导公众养成绿色生活习惯,在机关、企业、学校、社区等广泛开展绿色办公、绿色出行、垃圾分类等活动,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在公众参与生态环保行动方面,建立公众参与机制,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,加强环境信息公开,鼓励公众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监督举报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。
贵州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及成效
贵州坚持系统治理、绿色发展、社会参与,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,主要体现为:
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。2024年,全省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3.3%,较2011年提高21.79个百分点;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887.83平方公里,较2011年减少约60%,成为全国岩溶地区石漠化面积减少数量最多、幅度最大的省份;水土流失治理面积920平方公里,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%,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.1%,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,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。
从1987年冬天开始,赫章县海雀村坚持生态优先,积极开展退耕还林、森林抚育等工程,向荒山要绿地。如今,海雀村13700亩林地从曾经光秃秃的“和尚坡”变成了“绿色林海”。图为海雀村新貌(李学友摄)
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。2024年,贵州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%,较2020年提升6个百分点,生态农业总产值达1300亿元,生态旅游总收入达5200亿元。通过发展生态农业、生态旅游、绿色工业等,实现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不断完善。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,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强化考核评价机制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。2024年,贵州划定1376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单元,深化八大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,4.4万名五级林长织就网格化管护网络,加强环境监管执法,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。
贵州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与未来的展望
尽管贵州山地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面临一些挑战。一是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性。贵州山地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,生态系统修复需要长期的努力和持续的投入。二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。贵州在生态经济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需进一步探索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模式,提高生态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。三是公众参与的深度和广度。虽然贵州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,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。
未来,贵州需继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,应对生态系统修复的长期性、生态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等挑战,为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多力量。一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、封山育林、人工造林等措施,加强森林资源保护,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行为,推动生态系统整体质量的提升。二是进一步推动生态经济发展。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推动工业绿色化改造,鼓励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,降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,推动工业经济向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。三是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教育。开展生态文明进学校、进社区、进企业等活动,普及生态文明知识,传播生态文明理念,提高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度和参与度。四是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。完善政策法规体系,建立生态补偿机制,强化考核评价机制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障。
(作者为贵州绿色发展战略高端智库研究员,贵州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再杰。本文系贵州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,编号2025RW013,题目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贵州实践研究》)
来源/《当代贵州》2025年第29/30期
海报制作/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赵中行
一审/赵中行
二审/王远柏
三审/梁健
下一篇:没有了